孙武著名的「致人而不致于人」在〈实虚〉中登板亮相。之所以要「致人而不致于人」,是因为要藉由战场的利益去型塑对方的思考,进而分散敌人后,完成兵力优势的局面。注重将军的思考方式与军队的兵力配置,这是孙武超越当时时代的关键。
致人而不致于人
孙子曰:凡先处战地而侍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敌不得至者,害之也。故敌佚能劳之,饱能飢之,安能动之,出于其所必趋也,趋其所不意。行千里而不畏者,行无人之地也。攻而必取,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守其所必攻也。故善攻者,敌不知所守;善守者,敌不知所攻。微乎微乎!至于无形;神乎神乎!至于无声,故能为敌司命。
孙子说:一般来说先到会战地点等对方的一方能够保持体力,晚到会战地点而急于应战的一方则会劳累身体。所以知道如何打仗的人,能够取得主动。能够使对方自己过来,这是用利引诱;能让对方无法过来,这是用害阻碍。所以对方等你过来,可以让他疲于奔命,对方饱食可以用飢饿害他,在对方一定会去的地方出现,要让他意料不到。能够行军千里却不畏惧,是因为行走在没有敌人的路上。攻击就一定能取得成果,这是因为攻击他们没有守备的地方;能够牢固的防守,这是因为防守对方一定会攻击的地方。所以知道如何攻击的人,对方不知道怎麽防守;知道如何防守的人,敌人不知道要如何攻击。这是多麽细微的事情,以致我们看不到;这是多麽需要注意力的事情,以致我们听不到,所以才能主宰对方的命运。
知道怎麽打仗的人,会获得战场上的主动权。
对方自己前来,这是因为对方认为有「利」
让敌人不会来,这是因为对方认为有「害」
值得注意的是,对方会不会来是双方对这场战争主动权相抗衡的「结果」。也就是说,甲乙两军对战场的主动权掌握可以藉由获得战场的结果得知。但这边出现了一个弔诡的状况:「为什麽对方会觉得有利而过来我所设定的战场」?难道「我所设定的战场是对对方有利的」?
这必须要从认知的角度来看。我师会设定一组「对方认知的利处」、「我方掌握战场的利处」的预想值;对方亦会设定一组「对方认知的利处」、「我方掌握战场的利处」的预想值。而对方会前来我师设定的战场乃是因为他认为自己会获胜;我师设定战场也是因为认为会获胜。关键在于是哪一边的设定更接近战场的绝对利益。
在战场的主动权掌握上,孙武提供了三个方向可以使对方按照我方的剧本行走。
逸能劳之(心态)→当对方等著享用胜利果实时,挑战他,让他花费更多的力气
饱能饥之(身体)→等待他饥饿时对他动作
安能动之(状态)→当对方设定好战场时,改变战场
(这里大幅抽象化孙武原文的意涵,已和原文相出入)
逸对比于劳;饱对比于饥;安对比于动,孙武运用相互对立的概念延伸出操纵对手的动作准则。而要了解对方的配置与想法,并利用对方的行动创造致胜的契机。具体来说就是隐密行动、避免地雷、攻击对方的软肋与用最强的配置防御对手的攻击。所以孙武归纳出「善攻者,敌不知道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道其所攻」的结论。
这好像是理想,但却做不到?其实也不尽然。现代管理理论的关键成功因素(key success factor,KSF)的概念可以当成「善攻者,敌不知道其所守」的现代诠释。掌握到行动的KFS,就有机会达到「善攻者,敌不知道其所守」的境界。
从资源配重的角度来看,「善守者,敌不知道其所攻」这就跟我们在玩磁浮飞盘时一样,我们都会把手上的塑胶拿来挡在球门前,而对方即便控制磁浮飞盘,也没办法进门得分。这就是「善守者,敌不知道其所攻」的最简单诠释。
要达成孙武的「善攻者,敌不知道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道其所攻」,前提是要懂得阅读比赛(read game)。在这一场战役的体悟上胜过对方,你才能知道哪边是对方的软肋,哪边又是对方一定会防守的地方。将军如何阅读这场战役,决定了战争的走向。足球比赛中,好的中场球员总是可以用球撕裂对方的后防线,创造出可以破门的契机,这就是一种阅读比赛的表现。
能够阅读战役的将军,便在无影无形的状况下决定对方的命运。进军对方虚弱的地方,别人就无法防御;我师退后而对方不能追的原因,在于距离遥远。所以我要对方与我战斗,就攻击他一定要救援的地方,那麽敌人虽然建筑了强大的防御工事,也不得不离开与我相战。如果我不想与对方战斗,就要违背他的心意(不让对方设定战地),就算我师只有一般野战使用的营地,也可以做好防守。
核心概念在掌握战场的主动,便可以最大程度地干涉对方的行动。
打个比方来说,「围魏救赵」成语的典故就在于齐国的孙膑在魏国庞捐出兵攻击赵国时,派军队抄庞捐魏国首都大梁,迫使庞捐不得不放弃赵国的战事回头救援,达到救援赵国的目的。
孙膑厉害的地方不一定是在带兵,而是他阅读这场战役的能力明显大于庞捐与魏君。相对地,孙膑最后能够「诱」杀庞捐于马陵,乃在于孙膑减灶,而让庞捐认为孙膑兵力正在减少而一步步往孙膑设下埋伏的马陵-孙膑设下的战地。孙膑并没有设下防御工事,而是利用距离的掌握(与庞捐军队保持一定的距离,使庞捐藉由尚且温热的灶来判断孙膑的兵力)与「乖其所之」-违背他的心意,不让他到对他最有利的战场,来保持自己的军队不受到大规模攻击而溃败。
漂亮的一场战役,无怪乎有人认为孙膑=孙武。
约战
进而不可迎者,衝其虚也;退不可止者,远而不可及也。故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我不欲战,虽划地而守之,敌不得与我战者,谬其所之也。故善将者,形人而无形,则我专而敌分,我专为一,敌分而为十,是以十击其一也。我寡而敌众,能以寡击众,则我之所与战者,约矣。
进攻却没有面临敌军,是因为军队衝击的是没有兵力驻守的地方;受退却没有遭受阻挠,是因为远离对方而没有遭受攻击的关系。所以我想要进攻,对方虽然准备好要等我过去,不得不离开防备工事而与我交战的原因是因为我攻击的是对方一定要救的地方;我不想战斗,虽然只有围出一个野战阵地,而对方也不会进攻,这是因为让对方产生了错误的判断。所以知道当好将军的人,可以在无形中朔造对方的的思考,进而产生他要做更多的准备,而我只要做好一件事情就好,我方用一个整体迎接对方十个小群体,等于对方是用十个小部队来打我一个大的军队。我用一个大军队面对对方十个小部队,能够用少量的部队数赢过对方,这是将对方分成十个独立的小单位的缘故。
在「善攻者,敌不知道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道其所攻」的前提下,我们要做到什麽事情?完成什麽目的?答案就在让我们进攻能获取战果,让我们的防御能够保护自己。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要藉由「攻其所必救,谬其所之」的手段来完成,来藉由影响对方的思考型塑对方的兵力配置进而让敌人被我驱策,而我不会被人驱策的状况。让敌人分成十个单位来与我方接战,制造「相对」的兵力差距,即便原本势力相当的双方,到此局面也变成一支大象攻击十隻狗,这时候后与我战斗的势力就变小了。
这边是很简单的算数概念,实力相当的两边,如果有一边变成十个独立作战的单位,那麽相对我方来说,是面对十个兵力只有我方十分之一的单位。在当时非常注重兵力差的时代,这概念是一项重大的突破,提示了所谓的兵力差其实只是相对概念,并非绝对。
姑且不论《孙子》内含的相对概念,在〈谋攻〉一章有「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守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回过头来说,「约战」的概念其实就是制造相对的兵力差获得战场上的优势,这是必须依靠在战场主动性上的事情。也就是说,必须要阅读比赛,才能够「约战」。孙武对将军的要求,就是必须要能阅读比赛,相信这也是当初在〈始计〉所提到的「智」的现代化解释吧。
特别优惠:免费赠送 $50 Vultr主机-限时优惠!Adsense英文站必备海外服务器!点击了解更多
100%的隐私,我和你一样讨厌垃圾邮件!
暂无人评论